
鎮區是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。岱岳區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“11554”發展思路,強調打造優化“一城兩翼三組團”空間布局,適度超前布局基礎設施建設。
岱岳區委、區政府立足區情、鎮情,高屋建瓴,謀劃部署創建規劃設計好、管網配套好、鎮容環境好、管理機制好“四好”鎮區工作,實現城市更新和小城鎮鎮區更新“兩條腿”走路。該區提升基礎設施及鎮容環境建設水平,對做好小城鎮建設,加大鎮區綜合承載力,提高群眾幸福指數,全面提升全區發展的基礎后勁、承載能力、發展空間,開創“活力岱岳、秀美強區”建設新局面具有重要意義。
黨委統一領導,黨政齊抓共管。岱岳區將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穿“四好”鎮區創建全過程,成立岱岳區城鎮治理工作委員會黨委,加強對城鎮治理工作的組織領導,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,推動城市(社區)治理和鎮域治理同步提升。在“四好”鎮區規劃、建設、管理過程中,城鎮治理工作委員會黨委加強頂層設計、整體謀劃,區政府負責統籌協調、整合資源,區直職能部門和各鎮各負其責、條抓塊統,構建起區委統一領導、黨委直接領導、政府統籌協調、部門鄉鎮抓落實的工作格局,為推進創建“四好”鎮區建設提供了根本保證。
創新條抓塊統,凝聚工作合力。聚焦鎮區治理目標任務,岱岳區創新打造“區鎮一體、統分結合、條抓塊統”工作推進模式,加強部門治理與屬地管理的協同配合聯動。區直職能部門單位認真履行“條線”專業職責,承擔規劃、選址、報批等相關業務指導服務;各鎮落實屬地管理和主體責任,因地制宜、分類施策,合力推動各項工作有計劃、有步驟地開展。通過加強各部門協調聯動,切實發揮條抓塊統作用,合力推動了“四好”鎮區建設有計劃、有步驟順利開展。
強化規劃引領,提升特色品質。岱岳區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、生態保護紅線、城鎮開發邊界等約束條件,遵循城規和土規等前置條件,按照“尊重民意、注重民生,嚴守底線、營造格局,補齊短板、鼓勵更新,塑造特色、提升品質”的建設原則,將完善規劃體系放在創建工作首要位置,按照“一城兩翼三組團”的空間布局,堅持“一鎮一策”,以原有規劃為基礎,創新規劃理念,把以人民為中心、產城融合、綠色低碳、安全健康、人文傳承等理念融入規劃全過程,聚焦功能布局、建筑風貌、景觀綠化、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等各項內容進行合理規劃,切實做到規劃一步到位、建設一步到位,提升小城鎮鎮區建設品質。堅持以文鑄魂,推進大汶口考古遺址公園建設,充分挖掘夏張西御道、范鎮東御道、馬莊龍馬精神、角峪冶鐵文化等;加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,保護修繕重點文物古跡,保留歷史肌理,延續文明脈絡,打造山地丘陵、濱水、平原等不同形態的城鎮景觀,塑造獨具魅力的小城鎮特色。
推進市場運營,構建多元格局。岱岳區充分發揮市場在要素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,建立多渠道、多元化、全方位的鎮區治理投資體系,最大限度降低投資成本和財政負擔。岱岳區創新引入市場機制,以岱岳財金集團為平臺統一運營管理,各鎮對相關資產、資金等進行評估,作為實物或資金占股參與區運營公司管理運營,用政府財政補貼及運營收費償還貸款,實現設計、建設、管理、運營、維護一體化,各方風險共擔、利益共享,確保集中資金、集中力量辦大事,有序實施工程項目。
統籌發展安全,強力建設推進。岱岳區圍繞規劃設計、七網配套建設,突出抓好供水和排污兩項重點,督導各鎮立足鎮情實際、量力而行,明確工作任務,制定時間表、路線圖,實地測算、摸清底數、建立臺賬,科學規劃、先易后難、壓茬推進。突出水污“兩網”重點,積極對接報批手續,對條件具備的項目,迅即招標建設。工作推進過程中,加強督導,鞭策后進,發現問題,總結經驗。嚴格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、生態保護紅線、城鎮開發邊界,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。堅守安全底線、質量紅線,切實加強工程施工建設、雨污管道改造等施工現場管控,確保把每個項目做成質量工程、良心工程。
聚焦補齊短板,鼓勵更新整合。岱岳區深入分析鎮區在整體格局、建筑風貌、景觀綠化、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等現狀,實施小城鎮更新行動,鼓勵采用微改造方式,優先利用現有建筑、廣場、空地、管溝等存量空間,建設街角公園、中心公園、小鎮會客廳,布局七網鋪設,完善城鎮功能,實現資源集約高效利用。面對鎮情實際,立足有解、優解思維,堅持實事求是、整合資源、合并運行的原則,創新方法、靈活推進,立足于現有污水處理廠和自來水廠等基礎設施,減少重復建設,避免資源浪費。